桡足纲—管口水蚤目
真核生物域
(资料图)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多甲总纲
桡足纲
新桡足下纲
足甲总目
管口水蚤目(鱼虱目)
管口水蚤目(学名:Siphonostomatoida)又称鱼虱目(Caligoida),为桡足纲的一个目。
1.形态特征
该目动物各种类的形态变异很大,鱼虱科的种类可作代表。雌雄形状相似。头胸部宽而背腹平扁,常呈卵圆形,由头部与第1~3胸节愈合而成。头胸部的前端有一块额板,额板上多数有2个吸附器官,称作前月面。头胸甲上有几丁质的隆线,呈H形,称肋脊。肋脊向两侧伸出2个侧肋。头胸甲的边缘有—圈透明的缘膜。第4胸节很小,为自由胸节。在第3、4胸节之间有一活动关节。生殖节一般不大于头胸部。腹部较窄小,也有长于生殖节的,分1~4节。尾叉形状不同,末端通常有尾刚毛。头胸部的附肢有第1触角、第2触角、大颚、第1小颚、第2小颚、第1颚足、第2颚足、第1~3对胸足。第4胸节上有第4胸足。第5、6胸足仅为一个小突起上的1或数根刚毛,位于生殖节的后侧角上。另外,在头胸部腹面中央第1胸足的前方有一个倒“U”字形的胸叉,是鉴别种类的标志之一。第1触角一般分2节,基节宽大,前缘密布粗羽状刚毛,基节可能与额板及前月面愈合;末节较短细。大颚窄长,与上、下唇组成口管,可以吸食寄主血液。卵囊呈带状,卵1列。
2.生活史
首先由卵内孵出无节幼体,蜕皮1次成为第2期无节幼体,或称后无节幼虫。再蜕皮,进入桡足幼体期。桡足幼体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其第2触角十分发达,末端有强爪,找到宿主后,即用第2触角围着于宿主的体表或鳍上,蜕皮1次变成附着幼体。附着幼体共蜕皮3次,分4期。附着幼体的身体前端有额丝吸附于鱼体。蜕皮时,额丝并不脱落,因而每蜕1次皮,额丝基部就多1个“盘铗”。到第4期附着幼体,已可区别性别。第4期附着幼虫蜕皮后进入成体前期,或称第5期附着幼体。此时雄性已成熟,而雌性尚未完全成熟。成体前期蜕皮后,即变为成虫。额丝和额板中央的连接处脱开。雌、雄鱼虱进行交配,它们可以营短期的自由生活,再寻找宿主营寄生生活。因此既可以在鱼体上找到雌、雄个体,也可以在海水中用浮游生物网捕得。
3.下属科
花瓣鱼虱科(Anthosomatidae)
鱼虱科(Caligidae)
双螯鱼虱科(Dichelesthiidae)
对鱼虱科(Dissonidae)
哈鱼虱科(Hatschekiidae)
人形鱼虱科(Lernanthropidae)
4.花瓣鱼虱科
花瓣鱼虱科(学名:Anthosomatidae)是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桡足纲、鱼虱目的一科。
(1)形态
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被有头胸甲。头胸甲可能向后延伸而盖住自由胸节(Caetrodes属)。触角区可能以一横沟裂或借一深缘窦而与头胸部相分离。头胸甲的两侧缘形成翼或向腹面卷曲。躯干后部覆以单一的背甲或分块的背甲。某些属的背甲被一些深缺刻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面部分在头胸部的两侧向前作尖窄的翼状突出,后一部分甚圆。头胸甲的腹面分为左右两半。胸节自由或相互愈合,具或不具叶突。生殖节和腹部为背甲覆盖。生殖节可能包括第五胸节的叶突,腹部分为1或2节,小,甚至付缺。尾叉棒状。无刺或刚毛,或末端为一刺和爪,或为一刚毛。第一触角狭长,分5~7节。第二触角弯钩形。小颚具刚毛,靠近口管,也可能退化。大颚花柱状,在末端内侧缘有1列齿。第一颚足弯成钩状。第二颚足发达,弯钩形,有抓握力。所有胸足(除第五对外)都愈合成一单片,或为3对大的翼突所替代。通常前2对双肢型,后几对变成薄片或长形的肉质叉。寄生于海产鱼类。
(2)三亚鱼虱属
三亚鱼虱属(学名:Sanya)是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桡足纲、鱼虱目、花瓣鱼虱科的一属。
雌体较窄长,略扁平。头胸部长宽相当,前缘略凹陷。头胸甲的两个前侧角形成大的叶,弯向腹面,并且突出于触角叶外,从背面看成为两个圆钝叶,从侧看近似三角形的一片。躯干部长椭圆形,中部和后部各有一束腰,背板窄于躯干的前部。肛瓣裸露于背板外。第一触角分成不明显的7节。第二触角长,执握状,2节,第一节窄长,向体的腹侧延伸,内缘有宽大的透明膜,膜上密布细毛,第二节略弯,周围亦有一透明膜,末端非爪状。第一、二胸足双肢型。第三胸足伸向腹侧,单肢型,为两个朝向后方的杯状褶。第四胸足外肢较长,内外肢均露在背板外。鲾三亚鱼虱(S. equulus)寄生于短棘鲾的鳃上,分布于海南岛三亚。
(3)带形鱼虱属
带形鱼虱属(学名:Mitrapus)是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桡足纲、鱼虱目、花瓣鱼虱科的一属。
雌体头胸部小,近乎圆形或六角形。躯干部前、后两部愈合,近乎椭圆形,两个前侧角向前突出。肛瓣通常不在腹部的末缘,而位于其腹侧。第一触角6或7节。第二触角钩状。第一胸足的外肢有5根刺,内肢末端有一短刺。第二胸足的外肢有4根刺,内肢末端无刺或仅有1根极短的刺。第三胸足内、外肢等长,褶状。第四胸足的外肢长,带状,前后端粗细相仿,内肢短小,长度不及外肢之半。雄体头胸部的宽度大于躯干部。第一、二胸足小,第三、四胸足仅为体侧向后方的一个突起,无长的外肢。异足带形鱼虱(M. heteropodus )寄生于斑鰶的鳃。
5.双螯鱼虱科
双螯鱼虱科(学名:Dichelesthiidae)是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桡足纲、管口水蚤目的一科。
(1)形态
体长,蠕虫形,通常向后收削。头胸部颇小,由头部与前二个胸节愈合而成,少数种类头部只与第一胸节愈合。其余胸节或分开,或相互愈合。第六胸节通常与生殖节愈合。生殖节长大于宽。腹部通常小,1节,少数种类甚至完全退化。第一触3~8节;第二触角为强壮的执握肢,结构多样。大颚、二对小颚和颚足的结构基本与鱼虱科相同。胸足颇退化,对数因种类不同而异,大多数属4对,少数属有第五对胸足。亦有一些属缺第四与第五对,另一些属无第三到第五对,甚至也有无第二对的。雄体形状与结构近似雌体,比雌体小但不成为矮雄。雌体有2个细绳状卵囊。大多数为海洋鱼类寄生虫,少数寄生于海洋无脊椎动物。
(2)秀体鱼虱属
秀体鱼虱属(Pseudocycnus )是双螯鱼虱科的一属。
雌体的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第二和第三胸节分开,第四、五胸节与生殖节合成圆柱形的躯干,长大于宽数倍。腹部1节,尾叉的长宽因种类而变化。卵囊长于身体,卵单列、扁平。第一触角4节,第二触角2节,末端钩状。口管短,圆锥形。第一胸足单肢,1节。第二胸足双肢,内外肢各1节。第三、四胸足单肢,1节。第五胸足退化。雄体的第一胸节窄,成短颈,连着头部与第二胸节,第三和第四胸节同宽,第五胸节与生殖节愈合。腹部1节,向后扩大,尾叉扁平,延长,顶端具小刺。附肢、口器与雌体的相同。第一、三、四胸足单肢,1节;第四对足圆柱形,向侧面延伸,有身体的一半长;第二对胸足双肢,内外肢各1节。寄生于海产硬骨鱼类。盔甲秀体鱼虱(P. armatus)寄生于朝鲜马鲛等,金枪秀体鱼虱(P. appendiculatus)寄生于青干金枪鱼,均分布于南海。
(3)盘卵鱼虱属
盘卵鱼虱属(Norion Nordmann)是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桡足纲、鱼虱目、花瓣鱼虱科的一属。
雌体呈椭圆形,背腹扁平,各有凸出的背板或腹板覆盖。头与第一胸节愈合,有一短颈使头胸部与体的其余部分分开,其余胸节愈合在一起。无腹部。背板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向前突出,至胸部的前两侧似一对窄而尖的翅,后部圆而平坦。腹板纵分为左右两半。卵囊盘曲在身体腹面。第一触角小,6~7节。第二触角基节大,末端具一粗爪。第一对胸足退化,基肢外侧有一圆形垫。无第二胸足。第三、四胸足有或无。寄生于海产鱼类。球形盘卵鱼虱(N. globosus Pillai )寄生于红笛鲷的鳃,报道于南海。
6.对鱼虱科
对鱼虱科(学名:Dissonidae ),是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桡足纲、管口水蚤目的一科。
(1)形态
雌体的第一胸节与头部愈合,第二至第四胸节仍分开,无背甲,生殖节中等大,无突起或板。腹部小,1节。尾叉具大的羽状刚毛。卵囊具单列卵。口器与鱼虱科同;颚钩及胸叉缺。前四对胸足均为双肢型,第五胸足乳头状。雄体的形态与雌体相似。寄生于板鳃亚纲的鱼类。
(2)对鱼虱属
对鱼虱属(学名:Dissonus),是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桡足纲、鱼虱目、对鱼虱科的一属。
雌体的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背甲半月形,宽大于长,被二条纵沟分成中心区及侧区。第二至第四胸节仍分开,每一节均宽大于长。生殖节不太扩大,无板与突起,但整个腹面盖以稀疏的刺。腹部小,1节。尾叉中等长,具羽状刚毛。卵囊长,具单列卵。2对触角及口器与鱼虱科相似。颚钩及胸叉缺。颚足具粗壮而边缘为波浪形的结节,正好与末端的爪相嵌。前四对胸足双肢型。第五对胸足乳头状,具3根刚毛。雄体的外形与大部分构造与雌体相似,生殖节短纺缍形,具第五、六胸足。第二触角粗壮,末端为钩爪。小颚比雌体的强壮,其外肢长为内肢的2倍。模式种:D. xpinifer Wilson。我国有1种中间对鱼虱(D. intermedius )寄生于半带皱唇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