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蕾 实习生 杨昀青
北京金融法院近日召开了聚焦民营企业保护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工作机制研讨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北京金融法院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已处理案件49件,结案标的累计238亿余元。在充分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为一批民营企业纾危解困,保障了8万余名涉案企业职工稳定就业。实现了办理一个案件、救活一个企业、保护一个行业的“多赢”效果。
自去年7月,北京金融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成立以来,在支持民营企业依法合规发展、推进涉诉企业信用修复、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纾困解难、促成债权实现和企业重生双赢多赢共赢局面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截至目前,北京金融法院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已处理案件49件,涉及作为申请执行人的金融机构29家,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36家,其中民营企业34家,结案标的累计238亿余元。案件覆盖能源矿产、现代物流、民营医院、文化旅游、高新技术、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
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薛峰介绍,北京金融法院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就是要打造金融执行协同治理机制和平台。该机制精准定位金融执行的切入点,探索建立了以全面推进信用修复、低成本高效率保护权益、鼓励盘活资产、助力企业涅槃重生和全面实现金融机构债权为特点的新路径。
不久前,北京金融法院执行了一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被执行人涉及外地某水处理公司。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时,该公司已无法正常运营,存在污水外溢污染环境的现实风险。北京金融法院统筹保障基本民生公共服务正常运行、实现资产效用最大化、兑现申请执行人胜诉权益三重目标,一方面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确定执行方案,一方面启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积极寻找引入投资方。
最终通过以物抵债,由申请执行人取得了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及相关设备、构筑物的所有权。目前,相关资产交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污水处理项目运营也一切正常。案件执行实现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研讨会上,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监事长黄永维表示,北京金融法院联合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千方百计破解审判执行难题,放水养鱼而不是竭泽而渔,能动司法而不是机械执法。虽然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是做到了案结事了,实现了债权,清偿了债务,救活了企业,保住了就业,涵养了税源,稳定了社会秩序,收到了双赢和多赢的效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法规部副主任姚勇表示,北京金融法院守正创新运用司法手段最大化实现金融机构等债权人权益,同时兼顾了保护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与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也为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拓宽了思路。
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副司长于文涛则认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和机制创新,相关工作经验值得总结推广。